吉利汽车一季度营收725亿

频道:夜战攻略 日期:

5月15日,吉利汽车集团公布2025年首季度经营数据。数据显示,当季实现营业收入72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达到56.7亿元,同比增幅达264%。在汽车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中的结构性变化值得关注。

从业务基本面观察,第一季度销量同比增长48%至70.4万辆,创下单季历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达48.2%,超过33.9万辆的交付量中,插电混动与纯电车型比例约为2:1。这种产品结构的调整,反映出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主动策略。特别是在高端市场,极氪品牌单季11.4万辆的销量中,整车毛利率提升至16.5%,显示出溢价能力的持续增强。

技术投入的成效开始显现。今年3月发布的千里浩瀚智能驾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提供从100TOPS到1400TOPS的算力覆盖方案。该系统的研发周期超过36个月,整合了吉利控股旗下多个技术平台的成果。值得关注的是,这套系统并非简单堆砌硬件参数,而是通过软件架构创新实现不同算力平台的功能兼容。例如其H7方案采用英伟达Thor芯片后,仍能保持与低算力版本的数据互通能力。

全球化布局呈现多点突破态势。首季度海外市场销量近9万辆,较2022年同期实现三倍增长。不同于以往单纯的产品出口,吉利正在构建区域性生产体系:埃及工厂投产、印尼工厂预计年内竣工,这些动作与当地市场政策形成协同。比如在东盟国家,本地化生产可享受关税优惠政策,这种策略转变使其在东南亚市占率较去年提升2.3个百分点。

各子品牌的差异化发展路径逐渐清晰。银河系列主攻大众新能源市场,首季26万辆销量中约60%来自10-20万元价格区间;极氪维持高端定位,009车型在香港市场的热销验证了其产品定位;领克则持续深耕欧洲市场,其插混车型WLTP工况纯电续航突破200公里,这在当地补贴政策框架下具备竞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三大品牌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稳定在5.8%左右,与行业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提升成为盈利改善的关键因素。尽管原材料价格波动仍在持续,但通过垂直整合与战略合作,动力电池成本较上季度下降7.2%。在智能化部件领域,与Mobileye、英伟达等企业的联合开发模式,使其辅助驾驶系统硬件成本压缩约15%。这些举措推动整体毛利率提升至15.8%,较2020年新能源转型初期提高4.6个百分点。

面对全年271万辆的销量目标,吉利的产品投放节奏明显加快。计划推出的9款新车中,有4款基于全新架构开发,包括采用GEA架构的中型插混轿车。在技术路线选择上,企业并未押注单一能源形式,而是保持电混、纯电、醇电多元技术并进。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或许是其应对政策变化和市场需求波动的缓冲机制。

从经营质量来看,现金流状况持续改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较去年同期缩短8天,库存周转效率提升12%,这些运营指标的优化部分抵消了研发投入增加的压力。但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新工厂建设投入和海外渠道拓展,资本开支同比增加23%,这对后续的财务平衡能力提出考验。

在行业变革的关键期,吉利的转型实践提供了一些观察样本。其通过模块化技术平台降低研发边际成本、借助区域化生产突破贸易壁垒、利用品牌分层覆盖不同细分市场等举措,正在构建差异化的竞争壁垒。不过,如何在高强度技术投入与盈利持续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仍是所有转型车企面临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