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郑州、深圳、海口等多地交通部门密集发布网约车市场风险预警,揭露行业收入下滑、运力过剩等现实问题。数据显示,部分城市网约车司机月净收入已跌破4000元,而“购车入行”的从业者更面临车辆折旧、合同陷阱等多重风险。
一、市场饱和:日均接单不足15单,空驶率超60%
1. 运力过剩成普遍现象**
- 郑州:主城区3.5万网约车中,日均实际运营仅2.93万台,剩余运力达6000台;单车日均接单14单,毛收入210元,部分司机月净收入不足4000元。
- 西昌:万人出租车拥有量达40.5辆(远超行业标准),网约车日均接单不足10单的占比69%。
- 深圳:单车日均订单12.4单,司机日均营运流水约250元(扣除抽成后)。
收入分化与成本高企
全职司机日均工作时长普遍超12小时,但收入受订单密度、平台抽成(20%-30%)影响显著。以深圳新能源网约车为例,日均充电成本约90元,平台抽成后净收益仅剩40-240元。
二、购车入行风险:从“高收入承诺”到“血本无归”
1. 购车陷阱频发
- “以租代购”套路:部分公司以“零首付购车”“保底收入”吸引司机,实则通过合同隐藏车辆所有权转移、高额折旧费等条款。玉林案例显示,司机退车时押金被扣30%,车辆故障索赔无门。
- 虚假宣传:嘉兴某公司承诺“月入过万”,实际司机日均流水不足200元,维权时发现合同未约定收益保障。
资产折损与退出困境
- 网约车强制报废标准严格(8年或60万公里),但实际运营中,电池衰减导致车辆3-4年即需更换,折旧成本较燃油车高40%。
- 退出转为非营运车辆后,仍需按营运车年限报废,进一步加剧资产损失。
三、政策预警:九大风险直指行业痛点
多地交通部门总结风险清单,核心警示包括:
1. 收益预期偏差:淡旺季订单波动大,未调研市场即入局易亏损。
2. 合同暗藏风险:警惕“流水代扣”“中间商跑路”等套路,优先与车辆所有人直接签约。
3. 合规成本高昂:无证营运最高罚款3万元,且事故后保险拒赔。
4. 平台经营异常:部分平台资金链断裂,司机提现困难(如温州22家平台停运)。
四、理性入局指南:试运营+合规化+风险隔离
1. 低成本试错
- 优先短期租赁车辆(郑州建议试运营验证收入),避免一次性投入超10万元购车款。
- 选择“纯电车型+平台合作”模式,降低能源成本(充电费较油车节省60%)。
2. 合规化运营
- 考取双证(驾驶员证、运输证),规避2000-3万元罚款风险。
- 签订示范合同(如浙江《网约车租赁合同》),明确押金退还、维修责任等条款。
3. 风险对冲策略
- 分散收入来源:结合平台接单与线下预约(如企业用车),减少单一平台依赖。
- 购买商业保险:覆盖车辆故障、第三方责任等意外损失,年保费约6000-8000元。
结语
网约车行业已从“野蛮生长”进入“存量博弈”阶段,2025年多地市场饱和度超80%。从业者需摒弃“购车躺赚”幻想,通过合规化、精细化运营降低风险。政策层面,建议监管部门加强租赁公司资质审核,推广“司机收入保障基金”等创新机制,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数据来源:郑州市出租汽车监管平台、深圳交通运输局、玉林市交通运输局等公开信息。
今日头条提示:本文引用数据均来自**公告及行业报告,不构成投资建议,决策前请结合个人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