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抨击:只会三倍工资挖人,不会科技创新,和董明珠观点一致

频道:夜战攻略 日期:

文|车事通

“三倍工资挖人是捷径?不,这可能是行业的深渊。”

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在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接受搜狐视频《宴会厅》采访的片段里。他说得不快,但每一个字都像钉子一样扎进了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痛点。

说实话,这话听着不算“讨喜”。但你要真是在一线打拼过,或者哪怕只是稍微关注过国内车圈这两年有多卷,就会知道,这不是情绪发泄,而是敲钟提醒。

何小鹏那句话是这样的:

“一些企业看到商业化的价值,就去大量挖人,用三倍工资挖人。这样的好处是少走了非常多的弯路,坏处是让这个社会都不想创新。”

听懂了吗?不是说高薪不对,而是——拿高薪不搞创新、只想着捷径,那才是问题的根源。

这不光是他一个人的感受。早在3月,格力电器的董明珠就在直播间里点名某企业,“靠炒高股价成首富”,结果呢?技术靠偷、人才靠挖,然后摇身一变成了“科技领导者”。

董大姐说得更狠,直接评价为“流氓行为”。你可能会觉得她一向说话耿直,但看清楚了,这不是情绪,而是“行业老炮”对局势的清醒判断。

这几年新能源车企简直是“野蛮生长”。比亚迪、理想、小鹏、蔚来……一个个都在拼技术、拼生态、拼体验。

但你有没有发现,突然间冒出一批“新星”,营销做得飞起,产品价格打得极低,关键是团队一个比一个豪华。

问题来了,这些人从哪儿来的?

答案很简单:挖的。用三倍工资挖的。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市场行为吗?抢人本来就是竞争的一部分。但问题是——这些企业不搞研发、投入少,钱全砸在“抢人”上面,那整个行业就变味了。

何小鹏一句话点破:

“一个车企一年的研发费用500亿只是门槛。”

你看看比亚迪、华为、甚至小米,哪个不是几十亿几百亿地砸研发?而某些企业,靠的是营销包装和“高薪挖人”,真要让他们成功了,那其他老老实实搞研发的企业怎么活?

何小鹏还说了一句,“吃现成饭,还是抢别人锅里的饭。”

听上去有点狠,但我觉得挺准确的。如果你不投研发、不搞技术,只靠“拿来主义”拼市场,那最后剩下什么?

行业失去了创新动力,企业不愿意再去投入深水区,大家都在等别人先搞出来,然后自己“复制+优化”,最后靠价格战“赢”。

——真赢了吗?不,赢的是短期的销量,输的是长期的未来。

想想看,曾经我们在燃油车时代就一直追着别人跑,好不容易在新能源上实现“弯道超车”,现在又要因为一些“走捷径”的企业丢掉这个先机?

有网友反驳说,“能挖到人,本身就是本事。”

这话我也能理解,但问题是,你靠三倍工资挖过来的人,真的是心甘情愿来搞创新的吗?还是“走一波赚一票”?

更现实的是:你只靠薪资吸引,团队稳定性在哪?核心技术积淀在哪?

说到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技术——不是营销、不是资本运作,更不是“团队猎头”。

你去看看小米,三年时间憋出SU7,起步就炸,甚至有人说“不比保时捷差”。你再看看比亚迪,技术路线多到眼花缭乱,能从电池打到整车,而且还越打越强。

这些企业有个共同点:不怎么“挖人”的新闻,不怎么“炒作”的套路,技术和产品自己说话。

他们真的是靠“笨功夫”打出来的品牌信任。

何小鹏不是在抱怨“挖人”,他是在提醒行业:别让捷径成为主路,别让投机压倒正道。

董明珠说得也没错——“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才是最大的选择。”研发十年“风不吹人”的空调,是笨,但也是真。

我知道,今天的车圈,竞争太卷、节奏太快、资本太浮躁。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慢下来,问一句:

“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企业?靠什么走得更远?”

如果答案是“靠创新”,那就别再羡慕那些开着三倍工资挖人的企业了。他们也许红一时,但红不了一世。

那你怎么看?

你觉得高薪挖角是不是“聪明”的做法,还是“短视”的选择?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别忘了,车圈的未来,不止在方向盘上,也在这些看不见的“选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