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未突破,国内汽车智能驾驶都处于L2级

频道:夜战攻略 日期:

目前,中国市场上销售的车辆大多配备L2级智能驾驶功能,如全速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主动车道保持等。2024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具备L2级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车渗透率已达到55.7%,预计2025年将突破65%。


中国的智能驾驶级别划分与国际通用的SAE标准类似,也分为从L0到L5的六个等级,具体如下:


L0:无自动化

完全由驾驶员控制车辆,车辆仅提供车道偏离预警等辅助功能。

L1:驾驶辅助

车辆可提供基础辅助功能,如自适应巡航或车道保持辅助。

L2:部分自动化

车辆可同时控制多项功能,如集成式巡航辅助、自动泊车等,但驾驶员需随时准备接管。

L3:有条件自动化

车辆在特定条件下可实现自动驾驶,但驾驶员需在紧急情况下接管。

L4:高度自动化

车辆在特定环境下可完成驾驶任务并监控环境,无需驾驶员接管。

L5:完全自动化

车辆可在任何条件下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智能驾驶不同级别之间的关键区分点主要在于车辆对驾驶任务的自动化程度、驾驶员的参与程度以及车辆对环境的感知和决策能力。以下是各个级别之间具体的关键区分点:


1. 驾驶任务的自动化程度

0级(无自动化):车辆没有任何自动化功能,所有驾驶任务完全由驾驶员完成。

1级(驾驶辅助):车辆可以提供单一的驾驶辅助功能,如自动控制车速(自适应巡航)或辅助保持车道(车道保持辅助),但不能同时完成多项任务。

2级(部分自动化):车辆可以同时控制车速和转向,但仅限于特定场景(如高速公路)。

3级(有条件自动化):车辆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完全接管驾驶任务,但需要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

4级(高度自动化):车辆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完全自动驾驶,即使驾驶员不接管,车辆也能安全应对。

5级(完全自动化):车辆可以在任何条件下完全自动驾驶,无需驾驶员干预。


2. 驾驶员的参与程度

0级和1级:驾驶员需要全程控制车辆,仅在1级时可以短暂依赖辅助功能,但必须随时准备接管。

2级:驾驶员需要保持对车辆的监督,但可以短暂放松对方向盘的控制,车辆会提醒驾驶员接管。

3级:驾驶员可以在车辆自动驾驶时从事其他活动(如查看手机),但必须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4级:驾驶员可以选择不接管车辆,车辆会自动采取安全措施(如靠边停车)。

5级:驾驶员无需参与驾驶任务,车辆完全自主运行。


3. 车辆对环境的感知和决策能力

0级和1级:车辆的感知能力有限,仅能提供简单的辅助功能,如距离警告或车道偏离警告。

2级:车辆具备更高级的传感器(如摄像头和雷达),可以同时感知车速和车道信息,但决策能力有限,仅适用于简单场景。

3级:车辆具备更强大的感知和决策能力,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如高速公路)自主驾驶,但遇到复杂情况时需要驾驶员接管。

4级:车辆可以在更复杂的场景(如城市道路)中自主驾驶,具备高度的环境感知和决策能力,能够处理大多数常见情况。

5级:车辆具备完全自主的环境感知和决策能力,能够应对所有交通场景和突发情况。


4. 接管请求和安全机制

0级和1级:没有接管请求机制,驾驶员始终控制车辆。

2级:车辆会发出警告提醒驾驶员接管,但驾驶员需要主动干预。

3级:车辆会发出接管请求,驾驶员有较长时间(通常几秒)来接管,但车辆不会自动采取安全措施。

4级:车辆可以在驾驶员不接管时自动采取安全措施,如靠边停车或减速。

5级:车辆无需接管请求机制,完全自主处理所有情况,具备高度的安全机制。


5. 适用场景

0级和1级:适用于所有场景,但无自动化功能。

2级:适用于高速公路等相对简单的场景。

3级:适用于高速公路或交通拥堵场景,但复杂路况仍需驾驶员干预。

4级:适用于更复杂的场景,如城市道路和乡村道路,但可能仍有一些限制。

5级:适用于所有场景,包括极端天气和复杂路况。


6. 技术要求

0级和1级:技术要求较低,主要依赖简单的传感器和警告系统。

2级:需要更高级的传感器(如摄像头和雷达)和简单的自动驾驶算法。

3级:需要更强大的传感器(如激光雷达)和复杂的自动驾驶算法,以及高精度地图。

4级:需要高度集成的传感器系统、强大的计算能力、高精度地图和冗余系统。

5级:需要完全自主的感知、决策和控制能力,以及高度可靠的安全系统。


通过以上关键区分点,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智能驾驶不同级别之间的差异。目前,大多数量产车辆处于2级水平,部分高端车型正在向3-4级迈进,而5级完全自动化驾驶仍在研发和测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