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哪吒汽车关联公司股权冻结事件持续发酵,引发新能源汽车行业震动。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24年底至2025年初,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累计被冻结股权超50亿元,涉及浩智聚合科技、众联天下汽车销售等核心业务板块,执行法院包括湖南省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桐乡市人民法院等。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哪吒汽车的资金链危机,更折射出二线新能源车企在行业洗牌期的深层困境。
素材来源网络
股权冻结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哪吒汽车长期积累的经营风险集中爆发的结果。据公开信息,合众新能源涉及司法案件超400件,现存90余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1.45亿元,还存在215万元欠税记录。其债务问题已波及供应链上下游——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核心供应商因拖欠货款超60亿元集体追债,部分零部件断供导致南宁、宜春工厂停摆数月。创始人方运舟个人持有的合众新能源1986万元股权被冻结,并被限制高消费,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公司治理的担忧。
素材来源网络
销量断崖式下跌是危机的导火索。2022年哪吒汽车年销量达15.2万辆,位居新势力榜首,但2024年销量腰斩至6.45万辆,2025年1月仅交付110辆,同比暴跌97.76%。主力车型哪吒V、哪吒S因智能化落后、市场定位模糊,被比亚迪元PLUS、广汽埃安Y等竞品挤压,B端市场(网约车、租赁)占比超40%的模式在多地市场饱和后难以为继。
哪吒汽车的困境与其战略选择密切相关。早期凭借哪吒V(均价7万元)的低价策略快速占领市场,但毛利率长期徘徊在-5%至3%之间,形成“卖一辆亏一辆”的恶性循环。2023年冲击高端市场的哪吒S月均销量不足2000台,却耗费12亿元研发投入,资源分散导致核心技术优势流失——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降至4.7%,远低于行业15%的平均水平。
素材来源网络
融资渠道收窄使危机雪上加霜。自2022年完成D轮融资后,哪吒汽车再未公布重大融资进展,原计划的港股IPO因估值分歧搁浅,360集团、宁德时代等股东亦未追加投资。2024年6月递交的港股IPO申请至今无下文,30亿元E轮融资“悬空”,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
哪吒汽车的困境并非个案,而是整个二线新能源车企的缩影。2025年一季度,威马、爱驰等品牌接连破产清算,零跑、哪吒等被迫裁员50%求生。行业头部效应加剧,比亚迪、特斯拉等前五家车企占据73%市场份额,二线品牌月销破万成生死线。资本退潮下,2024年新能源领域风险投资同比锐减68%,投资者更倾向于押注已盈利或技术领先的企业。
素材来源网络
政策红利消退与技术短板进一步压缩生存空间。双积分交易价格腰斩使部分车企年损失超5亿元,而二线品牌平均研发投入仅为头部企业的三分之一,难以突破技术瓶颈。此外,消费者对二线品牌倒闭的担忧导致二手车残值率比头部品牌低25个百分点,形成“销量下滑-融资困难-研发停滞”的恶性循环。
面对危机,哪吒汽车试图通过债转股化解债务压力。2025年3月,其与134家核心供应商签署超20亿元债转股协议,70%债务转为股权,30%作为无息留债分期清偿,获得宁德时代等头部供应商支持。但截至5月,E轮30亿元救命资金仍未到账,若资金无法及时注入,工厂停工、员工仲裁、供应商追债等问题将进一步恶化。
战略调整方面,哪吒汽车关停盐城工厂压缩产能,聚焦利润率较高的哪吒L车型,并尝试将换电技术开放授权,与中石化合作推进“光储充换”一体化站。海外市场转攻俄罗斯,借助地缘**窗口抢占燃油车替代市场,但泰国工厂因供应链问题进展缓慢。
值得关注的是,地方**态度的转变可能成为关键变量。此前南宁、宜春等地**通过产业基金注资哪吒汽车,但近期地方财政收紧,续资可能性降低。若无法获得新的政策支持,哪吒汽车的“二次创业”计划或将举步维艰。
目前,哪吒汽车关联公司合众新能源已被申请破产审查,案件由浙江省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尽管债转股与海外扩张带来一线生机,但其能否真正扭转困局,仍取决于能否重构产品竞争力、修复供应链信任及重塑资本信心。行业层面,二线品牌需在技术研发、品牌溢价、生态构建上实现突破,否则难以逃脱被淘汰的命运。这场股权冻结危机不仅是哪吒汽车的生存大考,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深度调整的缩影,其走向将深刻影响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格局。